內潤滑劑的應用發展較早。開始利用蠟材料和聚合物硅材料的特性來實現內潤滑。早期常用的是霍尼韋爾的聚乙烯蠟,以及國內廠家基于硅材料的硅粉。聚乙烯蠟常用于聚乙烯材料的加工,價格便宜,與單螺桿配合良好,但沉淀問題較大,不適合成品加工。硅粉具有一定的內潤滑效果,但與塑料系統相容性差,粉塵問題不是理想的材料。隨著技術的進步,市場上的主流成品逐漸發展成為硅酮母粒產品,即將聚合物量硅酮分散在不同的聚合物載體中。一般硅含量為50%,但技術稍差的硅含量較低。隨著無涂料塑料制品和電纜市場的擴大,硅酮母粒的應用日益增多。逐漸成為主流。當然也有氟樹脂耐刮擦劑,但由于價格高、分散難度大,應用場景相對較少。
熱穩定性直接決定阻燃劑在加工溫度下的性能。若熱穩定性差,如某些含氮阻燃劑在高溫加工時易分解,不僅降低阻燃效果,分解產物還可能影響基體材料性能,限制加工溫度范圍,使加工工藝窗口變窄。
團聚現象:許多阻燃劑以粉末形式添加,其顆粒間存在較強的范德華力和靜電引力,容易相互吸引團聚。例如,納米級的氫氧化鎂、氫氧化鋁阻燃劑,因其粒徑小、比表面積大,團聚傾向更為顯著。這會導致在基體材料中無法均勻分散,形成局部濃度過高或過低的情況,影響材料整體的阻燃性能。